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始終處在新的起點上,并面臨著新的挑戰和困難。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社會事業改革發展,面對困難,基本民生的底線要堅決兜牢,群眾關切的事情要努力辦好。目前,全面“兜底”讓我市27.595萬名困難群眾獲得各種補貼,“四大基金”累計救助建檔立卡貧困患者70萬余人次,13萬余名職工享受了“減免緩降”政策福利。
■1-5月,全市城鎮新增就業13503人
■其中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4591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1306 人
■城鎮登記失業率4.01%
社保“減免緩降”
■截至4月底,全市減輕企業社保繳費負擔2.24億
■ 惠及全市4956 家企業13萬余名職工
臨時價格補貼
■為40.14 萬名低保對象、特困供養人員、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優撫對象、失業人員、低收入家庭等困難群眾發放價格臨時補貼3137.5 萬元
健康扶貧
■截至目前,“四大基金”累計救助建檔立卡貧困患者70 萬余人次31.15 億余元
困難群眾 兜底保障
八廟鎮18戶20人,發放城市低保金9180元;大河鎮58戶94人,發放低保金33922元;趕場鎮35戶48人,發放低保金15800元……這是南江縣民政局5月發放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資金的一份匯總表。
“5月,我們共發放102萬余元城市低保金,1761戶2863名困難群眾受益。”該縣民政局社會救助股工作人員介紹,這些資金通過“一卡通”發放監管系統發放。
近年來,我市在民生保障上推出兜底困難群眾、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數字民政”全流程網上辦理等政策,助力民生,溫暖民心。
今年4月,南江縣民政局按照100元/人/月的標準,為8446名困難殘疾人發放生活補貼84.46萬元。“對殘疾等級為一級、二級的殘疾人還發放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補貼標準為一級80元/月、二級50元/月。”該局工作人員表示,今年5月,南江縣為8531名重度殘疾人發放護理補貼資金48.2萬余元。
同時,根據物價和食品漲幅情況,及時啟動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為40.14萬名低保對象、特困供養人員、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優撫對象、失業人員、低收入家庭等困難群眾發放價格臨時補貼3137.5萬元,人均補貼標準78.16元。
印發《巴中市社會保障扶貧專項2020年實施方案》,扎實做好貧困人口救助幫扶,及時將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納入農村低保范圍,累計為15.58萬名低保兜底對象發放低保金5658.03萬元;為4.095萬名困難殘疾人發放生活補貼1046.53萬元;為3.38萬名重度殘疾人發放護理補貼573.63萬元;為4.54萬名困難群眾代繳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費462萬元。
為全力保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我市民政部門及時排查受疫情影響的困難人員生活狀況,運用低保、特困供養、臨時救助等政策實施兜底救助。疫情發生以來,全市新納入低保1563戶3448人,籌措并及時下達困難群眾生活補助資金5億余元,為38.83萬名低保對象發放低保金1.8億余元,為1.29萬名特困供養人員發放救助資金3046萬余元。
保障供應 穩定物價
6月6日,走進通江縣春在鎮文筆農業種植基地,層層梯田錯落有致,新植的秧苗在陽光下迎風搖曳,10多名頭戴草帽的村民正在田埂邊除草。
“銷量越來越好,今年公司的種植基地由去年的2萬多畝增加到3萬畝。”基地負責人、四川順和通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鄭光躍介紹,今年春耕期間,農業生產物資價格同去年基本持平,農產品價格基本保持穩定。
去年以來,四川順和通米業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基地+農戶”訂單模式,與該縣30個鄉鎮180多個村3000多戶村民簽訂水稻種植合同,統一提供種子、農藥,進行無公害、綠色技術指導,再以高于市場的價格回收,并免費為種植戶購買政策性農業保險。
在位于文筆農業種植基地附近的四川順和通米業有限公司大米生產車間內,一袋袋包裝好的大米陸續從傳送帶上走下來。“自今年2月復工后,便開足馬力生產,全力保供應、穩市場,平均每個月銷售額200萬元左右。”鄭光躍介紹,“種植基地擴大了,產量增加了,現在得趕緊再上一條全自動真空包裝生產線。”
據悉,疫情期間,全市國有糧食企業共籌措資金2000余萬元,加工大米4000多噸,投放菜油200多噸,有力維護了市場穩定。“當前,我市糧油市場運行總體平穩,全市各大中型超市米面油價格與節前基本持平,全市骨干糧油加工企業商品庫存充裕,可隨時投放市場。地方儲備糧數量真實、質量良好、儲存安全,能夠滿足應急狀態下的供應需求。”該負責人介紹。
守護健康 共奔小康
對于恩陽區興隆鎮三清廟村的張純富來說,一年半前的那次摔倒讓他難忘。因為雨天路滑,65歲的他摔倒在自家小院,昏迷不醒。經恩陽區人民醫院醫生診斷,張純富需做開顱手術。經過40多天的治療,他順利康復出院,共花醫療費用62342.27元。因為是貧困戶,經基本醫保、大病保險、衛生扶貧救助基金報銷救助后,個人只花了1720元。
享受到健康扶貧政策的,不止張純富。2015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啟動實施健康扶貧,通過大力實施健康扶貧“五大行動”,扎實開展“三個一批”行動計劃,建立完善“四分四統”救助機制,創新推進“四個到人”精準服務,務實組建“八支隊伍”健康服務,全面落實“十免四補助”救助政策,確保健康扶貧落實到人、精準到病,幫助貧困群眾拔掉病根、健康創業,助推脫貧奔康。
截至目前,“四大基金”(門診救助基金、巴中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醫療扶助基金、衛生扶貧救助基金、醫藥愛心扶貧基金)累計救助建檔立卡貧困患者70萬余人次31.15億余元,貧困患者住院醫療費用個人支付占比為9.77%,次均費用僅為510元……
家住巴州區白廟鄉甘溝河村五社的村民李天生說:“以前我們到城里看醫生,需要坐三四個小時的車,進城排隊掛號,看一次要耽擱好幾天。近幾年,城里專家隔三差五就到村里送醫上門,看病很方便。加之大病有兜底、基本醫療有保障,農民都看得起病。”
近年來,我市緊緊抓住實施新醫改和落實健康扶貧政策的發展機遇,大力完善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機制,將城里的名醫、名院、名科專家組成健康扶貧流動醫院,由專家帶上先進設備,進村入戶開展巡回醫療,到群眾家門口現場解決疑難病癥。同時對鄉村醫務人員傳、幫、帶,為基層帶出一批永不走的“專家”隊伍。
援企穩崗 端好“飯碗”
“疫情對我們影響大,很多企業停工停產,我們也就沒有新業務。”近日,四川通發廣進人力資源公司巴中分公司負責人馮麗娟說,公司繳納社保的員工有220余人,每個月公司要繳納養老、失業、工傷、醫療、生育五項社保費共計40多萬元。
“社保費‘減免緩’政策,對我們來講猶如一場及時雨。”馮麗娟算了一筆賬,按照政策,為中小微企業免征養老、失業、工傷保險三項費用的單位繳費部分,相比以往,一個月要少繳納一半費用。“2月和3月,我們總共只繳納了40多萬元。”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市積極做好“穩就業”工作,出臺《巴中市人社系統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強化惠企惠民政策支持二十條措施》,促進企業復工復產復業和農民工順利返崗復工。
大幅減免企業社保繳費負擔,累計舉辦集中宣講會10余場次,印發政策明白卡5萬余張,深入1000余家企業開展指導社保費“減、免、緩、降”政策服務。截至4月底,全市減輕企業社保繳費負擔2.24億元,其中免征中小微企業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單位繳費部分1.8億元,減半征收大型企業三項社保費0.15億元,落實緩繳政策減負0.24億元,暫緩執行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繳費基數下限過渡辦法減負0.05億元,惠及全市4956家企業13萬余名職工。
除開社保“減免緩降”政策外,我市還對不裁員或少裁員的參保企業,按企業及其職工上年度實際繳納失業保險費的50%返還穩崗補貼;對面臨暫時性生產經營困難且恢復有望,堅持不裁員或少裁員的困難企業,按企業及其職工上年度6個月應繳納社會保險費的50%返還穩崗補貼。截至5月中旬,已申請穩崗返還企業464家,返還資金742.9萬元,惠及職工21489人。
穩就業須穩企業,只要企業能夠穩定,在復工復產后就能夠采取多種措施加快生產,盡量彌補由于疫情帶來的損失。隨著我市各項措施的相繼落地,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介紹,1—5月,全市城鎮新增就業13503人,其中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4591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1306人,城鎮登記失業率4.01%,就業態勢總體呈現緩中趨穩的特點,就業形勢相對穩定。